教学科研

Z世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育人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发布者:创新创业学院发布时间:2025-04-18浏览次数:14

摘要:本研究基于21所高校4,073份有效问卷,采用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Z世代职业选择特征,并构建三导师-三课堂育人模式。结果显示:稳定性诉求(68.3%)与薪资预期(52.1%)呈现显著代际差异,职业伦理干预使职场违规率下降31%。制度创新建议包括建立思政考核动态权重机制(≥15%)和校企1:1资源配比制度。

关键词Z世代  职业价值观 育人效能

引言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重塑就业形态背景下,Z世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显著代际差异,其职业发展路径成为教育与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职业理论强调生涯动态性与动机稳定性(Super,1990;Schein,1990),但Z世代的超连接生存状态(Twenge,2017)催生了职业认同碎片化特征。现有研究多停留于静态描述,而政策导向与职业素养要求间的实践张力尚未破解。本研究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构建三维模型,结合学习分析技术追踪虚拟实训行为,采用混合方法探究Z世代职业决策的认知-情感-行为机制,重点揭示技术沉浸场景下的价值观重构、政策-课程协同效应及技术干预路径。研究旨在突破传统理论局限,为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1 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1.1 样本分布与代表性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双一流高校7所、普通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4所(表1)。样本覆盖12个省级行政区,有效回收率95.1%,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D=0.03, p>0.1)符合正态分布假设。

表1 研究样本分布表

院校类型

院校数量

有效样本

有效率

地域分布

双一流高校

7

1,489

97.8%

华北3,华东2,华南1,西南1

普通本科院校

10

1,672

89.8%

华东4,华中3,西南2,西北1

高职院校

4

912

99.7%

华东2,华南1,华中1

总计

21

4,073

95.1%

覆盖12个省级行政区

注:抽样比例按1:1.5:1控制院校类型分布,确保区域代表性

2 Z世代职业选择特征分析

2.1 价值维度优先序

卡方检验显示(表2),稳定性诉求(68.3%)显著高于其他维度(χ²=18.42, p<0.01),Cramer's V效应量0.21表明中等强度关联。社会实践期待(73.4%)与理论授课接受度(26.6%)呈现显著负相关(r=-0.42, p<0.01)。

表2 职业选择关键指标对比

价值维度

稳定性诉求

薪资预期

社会意义

实践思政期待

理论授课接受度

选择比例

68.3%

52.1%

41.7%

73.4%

26.6%

卡方检验χ²

18.42***

12.71**

8.34*

24.16***

15.83**

Cramer's V效应

0.21

0.18

0.14

0.26

0.20

注:p<0.01p<0.05p<0.1(双侧检验)

3 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3.1 招生策略效能

实施专业使命宣讲策略使生源匹配度提升19.8%t=4.12, p<0.01),典型如H大学制造业生源增长42%(表3)。行业专家讲座对工科专业报名率提升效应更显著(β=0.68, p<0.05)。

表3 招生策略效能分析

策略类型

生源匹配度提升

对照组差异

典型案例数据

专业使命宣讲

19.8%

t=4.12***

H大学制造业生源+42%

行业专家讲座

12.7%

t=2.81**

F学院IT专业报名+31%

校友价值分享

8.9%

t=1.93*

M大学基层项目录取+18%

注:对照组为传统招生宣讲模式

4 就业导向干预效果

4.1 职场行为改善

公益+专业实习使职场违规率下降45%(表4),双导师制跟踪降低违规率22%。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实验组违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4.17, p<0.001)。

表4 就业导向干预效果

干预措施

职场违规率下降

实验组均值

对照组均值

t值

p值

职业伦理课程

31%

2.1%

3.0%

-3.42

<0.01

公益+专业实习

45%

1.8%

3.3%

-4.17

<0.001

双导师制跟踪

22%

4.1%

5.2%

-2.38

<0.05

5 育人效能评估与优化

5.1 三导师制实施效果

学术导师每周指导1.2小时,学生主动联系率68%,满意度4.3/5(表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思政导师对社会贡献度的路径系数达0.68p<0.01)。

表5 三导师制实施效果

导师类型

学术导师

职业导师

思政导师

综合满意度

每周指导时长

1.2h

0.8h

0.5h

-

学生主动联系率

68%

52%

41%

-

满意度评分

4.3/5

4.0/5

3.8/5

4.12/5

注:满意度评分采用5级量表,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

6 制度创新

6.1 政策优化方向

基于德尔菲法专家咨询(n=23)建议(表6):主管部门应将思政考核权重提升至≥15%,高校层面投入≥1.5%学费收入,建立校企1:1资源配比制度。预期可使协同度提升25%,育人效能提高32%

表6 制度创新建议指标

创新层级

投入强度建议

考核权重建议

覆盖周期

预期效能提升

主管部门

-

思政指标≥15%

年度考核

协同度+25%

高校层面

≥1.5%学费收入

思政权重≥20%

学年评估

育人效能+32%

社会协同

校企1:1配比

-

项目制合作

社会贡献+41%

注:建议值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响应率87%)收敛得出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核心研究结论

1.代际价值分化显著:Z世代大学生呈现稳定优先、意义重构的双重特征。稳定性诉求(68.3%)较上一代提升23.1个百分点,但社会意义追求(41.7%)呈现两极分化态势(标准差=1.24)。这种矛盾折射出后物质主义时代青年群体在风险规避与价值实现间的博弈。卡方检验显示,职业选择中稳定性-社会意义的交互效应达到显著水平(χ²=14.82, p<0.01),表明需要建立动态平衡机制。

2.干预效能数据支撑:职业伦理课程使职场违规率下降31%(实验组均值2.1% vs 对照组3.0%),公益+专业实习的综合干预效应达45%(独立样本t检验t=-4.17, p<0.001)。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揭示,思政导师对社会贡献度的路径系数达0.68p<0.01),验证了价值引导的实践转化路径。

3.育人模式创新验证:三导师制形成协同效应,学术导师每周1.2小时的指导与学生主动联系率68%形成正相关(Pearson r=0.52, p<0.01)。双导师制跟踪使职业成熟度提升22%(违规率从5.2%降至4.1%),印证了过程性支持对职业发展轨迹的优化作用。

7.2 实践政策建议

1.制度创新路径: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建立思政考核动态权重机制,将价值引领指标占比从现行8%-10%提升至15%-20%,并纳入高校分类评价核心指标。配套建立校企资源1:1配比制度,要求合作企业提供不低于学校投入的实习岗位、设备和技术支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投入存证可追溯。

2.培养模式优化:推广三课堂融合育人模式,第一课堂强化职业伦理课程(建议学分占比≥5%),第二课堂打造公益+专业实践项目库(如环境工程专业的河流治理公益实践),第三课堂构建校友导师网络(按1:20师生比配置)。

3.技术支持体系:开发职业发展智能诊断系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学生职业测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生成个性化发展建议报告。试点显示,该系统可使职业规划清晰度提升38%(从41.2%56.8%)。

7.3 展望

受限于研究周期,本研究主要聚焦横截面数据分析,未来可开展3-5年的追踪研究,考察育人效能的长期效应。此外,样本覆盖范围可进一步扩展至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不同教育类型间的共性与差异。在技术干预层面,元宇宙等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体验中的应用效果,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本研究构建的育人模式框架,为应对Z世代职业发展挑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当高校将价值引导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当企业主动参与人才价值观塑造,当制度设计保障各方利益协同,职业选择就不再是单向度的生存决策,而成为青年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性实践。这种育人范式的转型,正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跃。


参考文献:

1.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6(2), 122–135.
2.Schein, E. H. (1990). Career anchors revisited: Implications for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7(1), 1–16.
3.Hair, J. F., Hult, G. T. M., Ringle, C. M., & Sarstedt, M. (2017). A Primer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2nd ed.). Sage.
4.王晓晖, & 张凯. (2021). Z世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实证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 青年研究, 39(4), 12–23.
5.李洁, & 黄丽霞. (2020). 职业伦理教育对职场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教育研究, 41(8), 78–86.
6.吴明隆. (2010).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 重庆大学出版社.
7.教育部. (201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8.杨院, & 李艳娜. (2019). 导向·调控·评估:高校课程思政的三重逻辑. 课程·教材·教法, 39(6), 113–118.